大鲵保育 | 汇聚力量共商保护策略

中国大鲵保护行动计划工作坊于2023年10月23日-26日在甘肃兰州顺利召开。

来自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甘肃省生态环境厅人事处、甘肃省公安厅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办公室、伦敦动物学会、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甘肃省白龙江插岗梁省级自然保护区、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25个科研院所、政府、高校、环保机构、企业单位,共计40多位代表参加工作坊。

制定保护行动计划,推动野生大鲵种群恢复

工作坊以“为高度濒危的中国大鲵制定保护行动计划,推动野生大鲵种群的恢复”为目标,通过主旨报告和专题讨论,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探讨创新的保护方法,并加强合作与合力以保护大鲵及其栖息地。

本次工作坊邀请了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研究大鲵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律师等进行主题演讲和交流,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工作坊分为主题报告、主题讨论、实地考察三部分。

甘肃省绿驼铃环境发展中心法人范新做了会议背景介绍和开场介绍,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王志祥副秘书长做了开场致辞。    

13个主题报告全面了解中国大鲵保育现状

工作坊第一部分主要是13个主题汇报。分别就中国大鲵的概况,中国大鲵保护现状——遗传学、当前和历史分布情况,中国大鲵面临的威胁、法律法规;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的机遇与挑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两栖动物放归和其它易地保护指南;大鲵放流对环境的影响和如何修复这种生态影响,做了不同角度和全方位的报告演讲。

首先邀请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的王杰副研究员,做了关于“中国大鲵是否依然在衰退?”的报告,从全国范围概述了中国大鲵的野生状况、养殖状况以及大鲵研究的一些最新进展。

再由甘肃省绿驼铃环境发展中心的毛晶介绍了“甘肃省中国大鲵的保护现状以及甘肃省中国大鲵保护可扩展模式开发项目”,主要介绍中国大鲵在甘肃的历史现有分布的区域变化、增殖放流情况以及关于大鲵项目的一些动态和进展。

来自伦敦动物学会(ZSL)的Samuel Turvey教授,就大鲵保护现状,从遗传学的角度介绍了大鲵的历史分布和遗传差异,着重介绍了多个物种的识别,需要快速确定支系、不同种间的形态差异以及应对环境变化产生的不同,从而进行保护,阐明保留其生态学的功能重要性。介绍完大鲵的一些基本情况,Sam又为我们介绍了大鲵保护遇到的威胁,如:气候变化、栖息地丧失、过度的商业利用、不规则的放归/逃逸、疾病威胁等。

来自云南大学的颜芳老师做了关于野生大鲵的分布和现状的报告,通过时间顺序描述了大鲵在生物多样性格局上的研究、濒危程度评估,以及近年来发现和评估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区域。同时她也提出野外种群并不等于野生种群和原生种群,对于野外种群的研究和调查也需要更进一步探讨。

来自吉首大学大鲵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湖南省工程实验室罗庆华主任从张家界大鲵生境与种群研究的角度,分享了他们团队多年来在大鲵生境的研究以及大鲵的行为学,更加细致具体的对大鲵的生存环境和大鲵本身的特征做了阐述。

陕西动物所的张红星老师从养殖的角度做了关于“大鲵人工养殖发展历程与产业未来展望”的报告,向大家介绍了大鲵人工养殖的四个发展阶段,以及从生理、生化、皮肤、骨骼生理生化基础研究的发展,人工养殖的规模以及集约化的发展做了全面的介绍,同时他也提出对人工养殖的一些展望,比如因地制宜的做好规模化示范养殖基地的建设、加快推进标准化良种繁育,摸清各地大鲵地理种群现状等。

同时工作坊还邀请了文县泰和大鲵养殖场的负责人樊先茂先生,介绍了多年来他在养殖大鲵过程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发现的问题。

来自甘肃中立源律师事务所的王凤军律师从法律角度解读了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立法和实施现状,以及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衔接协调、人工养殖大鲵的相关规定等,从法律层面让参会者了解大鲵保护现状。          

保护工作的推进除了政府、高校、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同样社会组织也有其在保护上的特色。来自绿满江淮的创始人周翔先生分享了社会组织在大鲵保护方面的相关的政策和公众倡导,阐明社会组织在自然保护中的重要角色,比如建立社区保护模式、推动大鲵保护立法、推动行政执法,进行公益诉讼。在黄山九龙峰保护地,绿满江淮试点推动大鲵保护区整改工作,推动保护区棘胸蛙保护行政执法等案例,通过自然教育带动公众和村民对大鲵保护的热情,通过公益传播改变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    

紧接着来自伦敦动物学会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馆长、保护生物学家Benjamin Tapley讲解了关于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的机遇与挑战,保护工作比较复杂且需要多方参与,需要在实际行动中使用多种办法,因地制宜,确定明确的保护对象和保护单位。确定保护物种的优先次序、收集相关的实地数据、建立保护性繁殖设施,如有必要,可以开展就地保护的同时进行保护性繁殖等。

工作坊准备了《IUNCN两栖动物放归和其它易地保护指南》手册,还请参与该手册翻译工作的周赛博士为大家介绍了手册的基本内容和案例。

最后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SSC 两栖动物专家组的联合主席、南京林业大学行为生态学和保护学 Borzee Amael教授的报告,题目是:以牺牲自由为代价?大鲵放归对环境的威胁,如何修复这种生态影响?从最新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研究表明看,大鲵依然是受到高度威胁的的两栖动物,约57.5%的大鲵受到不同的威胁。外来物种的威胁比较严重,但疾病依然是最主要的威胁。大鲵的保护需求已经亮起灯,需要我们建立更多的保护计划。我们需要考虑易地保护对当地个体的影响,包括疾病、基因的纯度等,有必要在释放的时候进行测试。

13个主题报告涵盖了各个方面,与会专家就大鲵的保护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保护行动计划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参会代表也分享了各自所在地的大鲵保护实践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意见。工作坊的召开为今后大鲵保护工作的推进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向。  

保护工作既有趣又有意义,但却任重而道远。希望此次工作坊是中国大鲵保护的超链接,在这样一个新的平台上开始,让所有在大鲵保护的专家、学者、高校师生、保护单位和环保机构可以有更多合力,一起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领域里辛勤耕耘。

此外,我们也搭建了网站、公众号,欢迎广大学者、行动者投稿和宣传,助力大鲵保护。阅读原文可直接查看大鲵保护网站。

大鲵保育网络

以“甘肃省中国大鲵保护可扩展模式开发”项目为背景,致力于中国大鲵保护及可扩展模式开发:收集和提供中国大鲵的历史消息及最新动态,为保护中国大鲵提供一个信息交流平台。

公众号

参会单位: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甘肃省生态环境厅人事处、甘肃省公安厅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办公室、伦敦动物学会、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西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咸阳师范学院、云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农业大学、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吉首大学大鲵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湖南省工程实验室、陕西省动物研究所、甘肃省白龙江插岗梁省级自然保护区、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安徽绿满江淮、贵阳黔仁生态公益发展中心、芜湖青野社区发展促进中心、甘肃中立源律师事务所、湖南日报社、文县碧口泰和养殖场、甘肃省绿驼铃环境发展中心

也以此文特别纪念参加此次工作坊的甘肃公益律师王凤军先生https://mp.weixin.qq.com/s/Ryk-hSRWwj6jwttVKsKrnA


也许你还想看
甘肃大鲵等项目被称赞推动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绿驼铃与伦敦动物学会共同发起的【中国大鲵保护项目】被列入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民心相通专题论坛成果
世界水日 | 中国大鲵–河流健康的指示物种
淡水鱼王白鲟走了、美人鱼已经功能性灭绝——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娃娃鱼?
在春天的茶园里寻找正在消失的娃娃鱼
川渝桂甘四方社会组织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建共享国际网络
履行环境社会责任 开拓国际合作途径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