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从2022年7月21日晚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全球物种红色目录更新报告,宣布白鲟灭绝。到8月儒艮(gèn)被宣布在中国沿海区域已经功能性灭绝。再到炎热的夏季高温,接着到重庆的山火。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一个物种接一个物种离我们而去,除去大的环境变化,更多是因为人类的活动中无休止的索取而造成的。
淡水“鱼王”白鲟
“美人鱼”儒艮
1.5亿年前,白鲟与恐龙共享同一片天空,游过灭绝的命运,见证了人类的出现。2000年前,它是周人作为祈求福祉的祭祀鱼,《礼记》里曾描述周天子的春季祭祀为“天子始乘舟,荐鲔于寝庙”,“鲔”即白鲟的古称。它躲过了亿年前那颗毁灭恐龙的陨石撞击,却没有敌过现代人建的大坝、改的河道。1.5亿年后的今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宣布世上再无白鲟。从《山海经》到《述异志》的儒艮被描述为南海特有的鲛人,它的泪水可化作珍珠,油脂能持久不灭。曾因栖身于温暖海域,远离中原文化核心区域的视野,但在20世纪80年代因为大肆捕杀,种群急剧下降,错过了保护的最佳时机。最终在中国沿海区域已经功能性灭绝。
中国大鲵
中国大鲵其祖先能追溯到1.6亿年前,被称之为“水中活化石”,别名娃娃鱼、狗鱼、人鱼、孩儿鱼、脚鱼、啼鱼、腊狗。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曾分布于我国陕西、湖南、四川、贵州、河南、山西、甘肃、安徽、江西、浙江、福建、重庆、广东、广西、云南、青海等17省市。遍及黄河、长江和珠江三大流域,以及东南沿海的一些较小的水系当中。但到20世纪80、90年代其数量急剧减少,总结主要原因在三个方面:一是栖息地环境的破坏和丧失,如修建水坝、砍伐森林等使得栖息地片段化和岛屿化,导致大鲵种群数量下降乃至消失。二是暴利之下的偷捕盗猎,由于过去的畸形消费,大鲵价格曾无序上涨,偷捕盗猎之风对野生大鲵种群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三是其自然恢复周期长,由于大鲵性成熟时间晚,对繁殖的环境要求较高,当生境和种群遭到双重破坏后,自然恢复需要很长时间。
《动物志》中野生大鲵分布图
在历史分布中大鲵在甘肃省的分布遍及兰州市、榆中县、天水市、清水县、秦安县、甘谷县、武山县、张家川县、崆峒区、华亭县、临洮县、武都区、成县、康县、文县、礼县、两当、徽县18个区县的水系中。20世纪大鲵在甘肃的记录有兰州市、榆中县、天水市、崆峒区、华亭县、临洮县、武都区、成县、康县、文县、两当、徽县12个区县。因栖息地的破坏、认为捕猎等因素的影响,甘肃的大鲵分布及种群数量面临其它省份同样的问题,数量急剧减少,现有大鲵的记录市区县仅有榆中县、天水市、武都区、康县、文县、两当县、徽县7个地方。
不让大鲵像白鲟、儒艮一样的悲剧再发生,我们需要关注这个曾今遍及各个小溪中的河流指示性物种,关注它的种群分布及栖息地。还给它应有的栖息地环境,让它保有自己应有的生活环境和生存自由。
甘肃中国大鲵可扩展模式开发项目于2021年由绿驼铃和英国伦敦动物学会共同发起,每年都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活动备案,新一年度的备案从2022年8月30日至2023年7月10日,我们将在规定的时间内开展甘肃省中国大鲵的保护及相关工作。
这一年我们计划:
1、 将继续关注中国大鲵在甘肃的保护情况,具体行动聚焦在两当县、康县、文县、武都区、兰州市这三县一区一市;
2、 开展线下线上多方式的调查方式,对大鲵养殖户、渔业部门、社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大鲵过去与现在所面临的威胁;
3、 进行生态调查,了解大鲵在甘肃省的分布情况;
4、 开展社区宣传和公众活动,建立社区组织,保护大鲵;
5、 了解在甘肃的大鲵养殖场,并了解养殖场中大鲵的苗种来源、网络贸易、血统以及对大鲵种群的潜在影响;
也请关注我们的网站http://giantsalamanders.cn/和公众号一起参与保护。
关注我们
如果你在野外发现可以联系我们,点击网站http://giantsalamanders.cn,下拉会看见上传界面。
更多消息阅读: